论坛发现的讨论,有个内容之前和别人讨论过,在此标记下:

1948年,一个杰出的女性,格佩特-梅耶开始研究原子核,试图弄清楚这种稳定性与惰性气体的相似之处究竟代表着什么秘密。 格佩特提出原子核里的质子与中子也是分层排列,与电子分层一样。格佩特理论认为原子序数为2,8,20,28,50,82.。。情况下,原子核呈现完美的球形。氧原子拥有8个质子与8个中子,因此它具备双重稳定性,这决定了它在宇宙中含量排行第3。这个理论也解释了20号元素钙为什么在宇宙中的含量比前面的多。

化学、物理和医学 (16117字) schtutz (743900)于2015/10/07(22:51:46)..

【警告!有不宜内容】[1]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

而科学从时间角度上看,也是不断变化,因此某个论点今天是正确的,明天变成错误,后天又变成部分情况下正确部分情况下错误。这些例子在科学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我在这里说的某些观点有可能偏颇,今天可能正确明天就变成谬误,大家随便看看,不用深究。

既然我说的有可能偏颇,又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科学而不是民科呢?对于我接受的教育来说,有以下两点。
1. 能够在相同情况下,由第3方重复过程,并且获得相同结果。
2. 无法证实的理论,其推论过程必须是用过去已经获得证实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而推理的结果是允许其他人用过去已经获得证实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进行质疑。

在18世纪前,化学研究其实等同于炼金术研究,既没有体系也没有理论,以当时的理论知识无法分别民科与科学的差异。民科与科学混杂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历史上流传的点金术。这些点金术在全世界都有流传,今天我们把它当笑话与神话故事看,可是有群考古学家,决定把古希腊点金术传说挖出来研究。
大于在公元前700年佛里吉亚的国王(现在土耳其境内)拥有点金术,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包括被神把他的耳朵变成驴耳朵,传闻发现锡矿,石墨矿与铅矿等等。但是最著名的是传说他的金手指,弥达斯的金手指。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他的故事。
在一次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他父亲的墓穴。经过发掘,发现大量铜器皿。大家都知道那个年度叫做青铜器时期,把不同的矿石放一起练出的铜合金通常是青铜,恰巧的是弥达斯国王领地的锌矿很丰富,锌与铜混合出来的不是青铜,而是黄铜!黄铜与青铜比较,更像黄金。点石成金不是他的手指,而是他的矿藏。为了验证这个观点,2007年土耳其的研究人员起了一座弥达斯时期原始熔炉,倒入当地的矿石,熔炼后的金属冷却后呈现出黄金一样的光泽和颜色!
在弥达斯年代,他的点金术可是不折不扣的‘科学’,但是到今天如果你还这样做一次,宣称找到可以用两种不同矿石炼制黄金的说法,那就是民科了。当然你得内心里强烈相信自己真的找到了方法,若是明知道不是黄金,这叫骗子科学。

续2,经验科学与脑补。

但是到今天,即便你炼制出了黄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黄金。有些人也会指责你是骗子,是民科。例如方先生指责中医是伪科学是民科。但是国家卫生部与国家教育部却与他的观点相差极大。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是对经验科学定义有不同观点有关。在方先生看来,所有经验科学都属于伪科学。 什么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就是经过实验,通过统计对比得到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方先生所熟悉的化学与物理界对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深恶痛疾,历史上在这两个界别里因为经验做出判断导致错误的情况太多。方先生强烈反对是有他的学术背景。
自从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宣布原子量增长确定了元素的周期后,往周期表里填充成为最好的获取诺贝尔奖途径。这个奖项威望如此之高,自然而然的掺入了人类各种丑陋的习性,政治就是其一。尽管科学界拼命的抵抗政治的入侵,在科学界看来政治与宗教一样都是科学的敌人,但是还是无法避免政治入侵,例如居里夫人命名她发现的第一种元素名字就来源波兰的拉丁文(POLONIA)。在此之前没有人出于政治因素命名元素名。用国家做命名的想法不只是波兰籍的科学家,另一个自大,敏感,自命不凡的,特别是它刚刚从封建社会跳跃到帝国资本主义,而且获得了强大的美国认同的小国科学家也有这想法。你没猜错,就是它:日本。
1909年,日本的小川正孝提出,发现了43号元素,并将它命名为“nipponium” ,熟悉日语的都知道,日本的发音拼写是:”Nippon”。他实在太急于用找到元素以获得政治上的胜利,提交的数据并不符合元素周期表语言的那样,但是他还是提交了,并兴冲冲的宣布获得这个新元素。这种行为,今天的网络语言把它称为脑补,不符合要求的缺陷,自动用过往的经验,补充这个缺陷。但是化学是严谨的,不会允许用经验或着其他未确认的原因补充缺陷,反复实际测量的结果都与元素周期表对43号元素的预测不符,无法证实这是43号元素,小川只能羞愧的撤销他的宣告。这次失败其实一直让日本人心有不甘,一直有日本人觉得世界科学界看不起小川,逼迫小川撤销自己的宣告。直到2004年,另一个心存疑虑的日本科学家复查了小川的数据,终于确认小川的测量其实并没有问题,他发现的不是43号元素,而是75号元素铼。当年这个元素还没有被人发现。如果小川不是用经验脑补,把75号强行宣布成43号,而是放开胸怀看待新元素,元素周期表上的日本就会永远在上面,即使日本陆沉了,只要人类文明不断绝,日本就永远被人记住。对于许多人来说,没有发生这事真是很值得庆幸。

续3,民科医学与中医。 【core】2013-10-12 16:23:06

[回复]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core】2013-10-12 02:34:04′ 1641字节

上回说到用日本命名元素,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某个元素被命名为NIPPO呢?科学界有个规定,申请过的ID,不允许再次申请,也就是说,只要申请过一次,无论是否通过,这个ID就不能用第2次了。另一个规定是,你可以申请,但是IUPAC有最终审核权,历史上IUPAC插手过几次元素的命名,以便消除政治对科学界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一个国家名称作为元素名,不会再获得认可,甚至为了避免人事影响,在世的人无论多优秀都不能作为元素名称。
经验科学在元素周期表与物理上不能站住脚跟,可是这并不是说它不是科学。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里,经验科学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方向,方先生坚持经验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就过于狭隘了。
幸好中国 Zheng Fu 理解更深,站的更高。卫生部与教育部还是认可中医作为经验科学,仍然值得学习与研究,而不是粗暴的等同于民科与伪科学。
即便在方先生十分认同的‘西医’里,经验科学也是广泛存在的,中医一样,只看结果,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结果,不知道或者脑补一个理论都可以。当然,前提条件是,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结果。期间的原理,脑补 is OK!
在1935年12月,一个默默无闻的染料化学家:格哈德。多马克。他的女儿在家里摔下楼梯,手里拿着缝纫针,针在她手上刺了个洞并且断在里面。医生取出了断针,但是几天后他的女儿开始高烧,链球菌感染。整条胳膊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在当时一旦链球菌开始大量繁殖,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它们。
12月20日,多马克就要失去女儿了。一个父亲在床边看着女儿痛苦的死去,相信他深受煎熬。作为一个染料化学家,很简单的会病急乱投医,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民科举动。作为染料研究人员,染料的毒性是必须做实验的。
很自然,他把两群老鼠注射致死剂量10倍的链球菌。所不同的是,90分钟后给其中一群老鼠注射了自己研发中的红色染料。
圣诞节前夜,他偷偷回到实验室看了一眼。对照组全死了。而注射了染料的老鼠都活着,当然那些老鼠的皮肤全部红彤彤的。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杀死老鼠身体里的链球菌,要知道在试管内链球菌在红色染料里快乐的游来游去,一点事都没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染料杀死了老鼠身体里的链球菌。
多马克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失败了,由于他没有行医执照,且他也不是医学与生物学的专业人员,他不过是一个化学公司的染料研发人员而已。因此他会面临刑事检控,而且还要背上良心指控,自己亲手杀死了女儿。
可是在他脑袋里满是实验室里的老鼠,一窝叽叽喳喳,另一窝悄无声息。知道他女儿的医生宣布,不得不切除小姑娘的手臂以保住性命。多马克终于抛下顾虑,违反所有每一条你能想出来的科研禁令与禁忌。拿出染料,为自己女儿注射鲜血一样红艳的液体。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生素诞生了,是个红色的染料,ID是:百浪多息。

几周后,小姑娘退烧了。为什么百浪多息不能杀死试管里的链球菌,但是进入人体后能够有效杀死链球菌?不知道。但是不妨碍它作为人类第一种抗生素的地位。这与许多中药无法在试管里产生效应,但是进入人体后却能产生疗效一样。都属于经验科学。

由于科学界对经验科学的认识不同,百浪多息上市后遭到巨大阻力,许多医生根本不相信一个化工染料能够打入人体不产生毒副作用,并且还可以治疗当时的绝症。
所有的实验报告都明确指出百浪多息不能杀死试管里的病菌,必须注射进身体后才能获得效果,接受注射的人全身皮肤都红彤彤的——被染色了。
而IGF(就是多马克的公司)药物说明书解释是,染料会把人体重要器官与细胞染成错误颜色,从而杀死微生物。

这个明细╳+脑补的2B理论理所当然的让绝大多数医生感到愤怒!即便在今天也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疯狂+病态的伪科学。

幸好现代医学界对经验科学更加宽容,到今天,许多药物的药典里只是说会有什么作用与副作用,可以写明作用原理不清楚,或者写明可能的产生效果的推理尽管这个推理的过程很荒谬,错漏百出,无法证实,这都是允许的。
但是如果这个推理是用阴阳平衡学说解释,方先生这类人就会跳出来用你都无法想象出来的手段打击你,完全不去看经过证实的疗效。对于我的认识来说,阴阳平衡学说比染色治病学说更有科学性。在这点上,方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人眼光太狭隘了,还停留在1936年以前的水平。
直到1936年,美国总统的一个小孩出现严重的链球菌感染,病急乱投医下百浪多息挽救了他的性命,纽约时报大肆报道了这件事情。多马克立即成为名人,全世界疯狂采购百浪多息,销量猛增5倍。
历史上这是典型的经验科学在医学领域里的成功案例。当然这个案例也说明,我们应该更开明的接受经验科学,把经验科学与伪科学或病态科学(民间科学)分开处理,不能一味的打压否定经验科学。而是应该从经验科学里寻找真正隐藏在身后科学规律。

就百浪多息而言,毕竟无法解释为什么不能在试管里杀死病菌。染色杀菌学说更像个笑话,这个笑话也让许多同行感到愤怒,他们认为德国人是故意拿这个低劣的笑话保护自己的专利,并且侮辱全世界医生。
法国同行出于反知识产权(讨厌阻碍基础研究的专利),和反条顿(多马克是德国人,化学公司是德国的IGF),法国人研究里面的原因。(希望方先生等人不要在网络上打嘴炮,而是通过科学说明为什么中药不起作用或者起作用,光用嘴炮与案例说话,而不讲其中的原理,这与染色能治病都属于经验科学,不过一个凭借经验肯定疗效,一个凭借经验反对疗效而已,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通过追踪百浪多息在人体里的行踪发现哺乳动物细胞首先会把百浪多息分子一分为二,其中一个是磺酰胺。磺酰胺会破坏叶酸,所有细胞复制DNA和自我繁殖都需要叶酸(当年还不知道DNA在自我繁殖里的地位,但是知道自我繁殖需要叶酸,这在当年也属于经验科学)
哺乳动物细胞可以从食物里获取叶酸,但是细菌需要自己生产叶酸,否则不能完成分裂。百浪多息严格意义上是让病菌节育。更有趣的是磺酰胺这玩意也是IGF研发出来的,并且在1909年获得了专利,可是1935年,也就是百浪多息出来前专利过期了。法国人是带着怎么样的贱格微笑公布这个发现,到今天我们都能想象的出来。

全世界竞争对手争相开发出磺胺类药物,IGF的风光只持续了1年。多马克虽然受到挫折,但是他的发现让全世界人类都受益。在1939年,不是发现原理的法国人,而是多马克因为经验科学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续4,专门写給DSER的前序。

一篇文章,都写完5K字了,才写序。是不是很奇怪?其实真正的DSER都知道原因。病院嘛。

写这个前序很重要,原本也没想着这么正规的写,可是前3篇引发的内部讨论实在太激烈,针对性很强。而我并不准备就此停笔,有我自己的原因,想留点东西以后看着玩,想重新捡起过去丢掉的东西,重新写一遍会比较容易捡回来。当然,也有一些DSER的原因。为了能够继续写下去,有必要提前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否则对牛弹琴很辛苦。

首先,感谢【st32140】,字母+数字也是有好人的。
“稍微修正一下–1932年秋,当时供职于法本公司的病理学与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Domagk)【st32140】2013-10-13 18:08:03’”

其次,我对中医的态度。

居然不同的ID对同一文章的内容判断分别为支持中医与反对中医。我说的有那么模棱两可吗?只能解释为病院。

再次重申,我对中医的态度是OPEN的,不支持不反对。原因有心的可以搜索我言论,以前我也说过,这里再说一次。

中医的辩证基础在现代科学里=无稽之谈。没有任何支持,完全形而上学。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通过同位素与MR,发现了经络的存在。具体时间忘了,有机会回中医学院查查,或者有谁能帮忙查查中医学院里的记录贴上来?

然后从1993年毕业的中医学院针灸系的学生,可以持证在GLA开诊,全国4大中医学院(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都收到了UN教科文组织赞助的经络研究经费。我所熟悉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当年是广州中医学院,注意里面的变化,中医扩充为中医药,学院升级为大学),进大门,右手边那栋大楼就是UN赞助经费起的。由于针灸的整套理论与中医药理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研究与交流,GLA开始允许1995年后毕业的中医生在药店开草药方子治病。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4个主要中医学院,从2000年后陆续升级为中医药大学。

方先生反对中医里的辩证治病方法,我对此也持开放态度,虽然细究下去这方法实在=无稽之谈,但是针灸为什么能在经络上出现生理反应,也只有这一个理论。在我们还没有其他理论之前,只有先研究这个理论,无论它有多荒谬,至少比染色治病好得多。

DSER嘴炮打的震天响,我通常不参与这个炮战,反正无论那一方都没有实质的研究数据解释经络。更别提这玩意据说是公元前5K年就发现了。咋发现的?即便到今天,除非用放射性元素+MR,否则人类自己都找不到经络。深究下去是不是要开始玩神秘派与宗教了?对于我来说,鄙人不认同神仙论。所以,我还是采用OPEN的态度看待中医,不支持,不反对。我等!

再者,为什么要回头写序。

在DS里一堆牛人,写科普文章随时会被打脸。可是我发现DS的牛人都集中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跨专业的知识往往拎不清,多有错漏。其实他们不是不懂,而是钻牛角尖太久乐,一下子忘记了最简单基本的知识点。而我自己在未来的某个项目上,实在需要重新捡起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这个序也是必须写給我自己的。提醒我那些简单的,最基本的知识点。

Ps:补充一下某些DSER代表性观点:
又给忽悠了一个。【西洋菜】2013-10-19 01:39:04’690字节[56]

MR加核素发现了经络存在?独立于经典解剖学系统之外的生理结构,,而且是一个有完整功能的独立生理功能系统,有经典解剖学解释之外的调节机制,那给N个诺贝尔生理学奖是必须的了。如果这个系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在其它脊椎动物构造上也必须能有对应的系统,其它脊椎动物上的经络存在证据是啥?中医经络的说法,明显是人类沙文主义的,阴阳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有带脉的说法,和月经有关,问题是有月经的动物,除了人类,还有啥?全部动物种类的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和法则是相同的,和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无关,只有一条神经干的动物,哪里找6阴6阳?哪里找奇经八脉?传统经络走形有些类似体表神经干走向加淋巴、血管走向的综合,MR加核素,能区分这些?
一个医生来谈论传统中医,太无聊了。
你说了一句话。。。。【core】2013-10-19 07:02:18’108字节[7]
如果这个系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在其它脊椎动物构造上也必须能有对应的系统

没错,在马,狗的身上找到了小周天。

续5,人类文明的基础-1。 【core】2013-10-22 00:38:44

[回复]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core】2013-10-12 02:34:04′ 1641字节

好了,中医的表态完成,我们继续谈谈化学。化学与物理的差异是什么?有谁能说说?自从发现裂变现象后,物理与化学就逐渐那个。。对立。没错,对立。两者对立如同政治斗争,壁垒分明。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的对立,要分辨它们的对立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例如:
电子算化学还是物理?很多人会告诉你,电子属于物理知识。但是锂电池储存电然后释放出来可属于化学。当然他们会再告诉你,因为化学电池存储释放涉及不同物质间发生了氧化与还原,所以属于化学。

嗯哼,氧化还原,多专业的回答。已经解释了为什么电池属于化学。
可是我们再深入问一句:啥是氧化还原?
哈哈,深入研究下去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不同物质之间交换电子的过程,一个付出电子,一个获取电子。还是电子的事,为什么不能归为物理?或者反过来问,为什么电不能归为化学?

这里面的道道让嘴炮们科普吧,我们来谈谈这个古怪又常见的小伙伴,‘电子’。
小伙伴很重要哦,在化学,物理,医学,数学,生物,甚至人类现代文明里的重要性。。。它认第2,没有其他的能认第一。大言不惭的FLG等势力除外。所以会在这里比较啰嗦的先介绍一下这个小伙伴。

电子与质子,中子一起组织成原子。原子是人类能够测量到的最小的稳定性结构。比它小的粒子通常不稳定。人类把电子定义为﹣,质子定义为+,中子不带电,但是它的质量与质子一样。

电子围绕着质子“转”,嗯,大家可以理解为像行星围绕恒星转。其实这个是不对的,但是为了方便认识电子与质子的关系,大家可以去用这个模型想象一下。实际上,电子并不是围绕质子转,而更像围绕质子的一团云,只不过这团云由有限的几个电子形成。
围绕质子的电子也很有特点,通常原子里有几个质子,那么就对应有几个电子,若是不对应会咋样?通常会把电子赶出去。极端情况下,例如那个质子太多,那么质子会分家,顺便分分电子。(裂变)
稳定状态下的原子里,最靠近质子的电子云由2个组成,再上1层就由8个组成,每高一层,电子的能量就高一点。如果最外层电子数字不够,那么原子会用尽各种办法捕获,分享,抢劫电子,直到满足要求。

电子就像原子社会里的硬通货,大家都用这个小伙伴做生意。

可是大家要注意,电子虽然跑来跑去,但是它并不能决定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还是依靠质子数量决定的。人类目前发现的元素已经排到118,如果大家去搜索一下会发现周期表上写着117这个空格还没填下去。而仔细看118的资料会发现,这个元素据说存在时间只有千分之1秒,而且证实还需要几年重做实验。因为这么重的元素在地球上通常很快就分裂了。

这里又是一个化学物理分界,元素的分裂属于化学还是物理?在人类的科学界里,分裂已经被归为物理。但是在周期表里填写空格,却属于化学,至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是这么认为的。
历史上研究元素分裂从而分别获得化学与物理诺贝尔奖的好像只有居里夫人。上面说的118号元素,虽然用物理手段(美国与俄罗斯科学家以钙离子与锎(Cf,Californium)碰撞制造Uuo)获得118,但是这个成果属于化学部分。啊哈,很难理解吗?其实对于下面要说的事情,这个算小CASE。

前面我们说过,电子在原子里分层,每层电子带的能量不一样,能量高的电子层数就高。这个很好理解,能量越高越能抵抗质子的吸引力,于是离原子核更远。
低轨道电子接受到更大的能量会发生什么情况?当然就飞的更高,去到更高一层。就像飞机卫星导弹一样,能量越高,速度越快就能飞越高。到此为止,都符合人类的生活经验。然后试验告诉我们,这个电子由1楼到2楼是不走楼梯的。

啥意思?嗯,你由1楼爬到2楼,应该有个时间点爬到1.1,然后1.2.1.3.1.4.1.5.。。。最后爬到2.但是电子不这样,当它接受到能够到2楼的能量,它就在2楼了,没有中间情况。或者说,电子接受的能量不会出现1.5个,而是要么1个,要么2个,它要么在1楼,要么在2楼。绝对不会出现在1.5楼。
考考大家,若是电子忽然接受了4份能量,它会出现在那里?

大家在平时听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量子论,或多或少都与电子这个古怪的现象有关。
这个古怪的性格加上各种原子之间互相交易电子的行为,构筑了人类认知环境的基础。包括我在之前写染色治病,为什么科学界一开始就认为德国人胡说八道?因为染色这个属于光学,与电子无关。如果染色能治病就等于神学能治病,因为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是科学界认为即使光这玩意,人类也必须借助电子才能感受光它的存在。因此染色治病绝对是胡说八道。
今天人类文明的基础-1到这里,以后继续说-2.

续6,文明的基础-2 【core】2013-10-22 21:26:12

[回复]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core】2013-10-12 02:34:04′ 1641字节

上次啰哩啰嗦的讲了一堆电子的基础知识,不是凑字数,而是与第2节有很深的关系。在宇宙里,最简单的原子是氢,同时也是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第二简单的是氦,理所当然的是宇宙中第2多的元素。既然如此,自然3号元素锂应该是含量第3大的元素。事实上我们的世界没这么简单:含量第3的元素是8号氧。

为什么?有些人会告诉你,因为氧元素比较稳定,不会衰变。

这个答案中规中矩,不过它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向大家隐瞒了一些东西。为什么某些元素会特别稳定?为什么8号元素比3,4,5,6,7号都稳定?

1948年,一个杰出的女性,格佩特-梅耶开始研究原子核,试图弄清楚这种稳定性与惰性气体的相似之处究竟代表着什么秘密。
格佩特提出原子核里的质子与中子也是分层排列,与电子分层一样。格佩特理论认为原子序数为2,8,20,28,50,82.。。情况下,原子核呈现完美的球形。氧原子拥有8个质子与8个中子,因此它具备双重稳定性,这决定了它在宇宙中含量排行第3。这个理论也解释了20号元素钙为什么在宇宙中的含量比前面的多。

在格佩特提出这个理论前,科学界认为原子核都是圆形的,但是格佩特理论认为非理想序数下的原子核呈现的是矩形与椭圆形,其中67号元素钬是橄榄形,这个形状导致67号很难维持自己的结构稳定,非常容易崩溃。格佩特理论在日后经过了实验考验,并获得证实。

1963年,格佩特凭借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奖。

到了这时,人类终于清晰的认识到原子结构,但是还没有理解里面的现象成因。

早在1911年,用液氦冷却汞到-268.9℃时候,汞的电阻完全消失,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导体。

1937年,把氦冷却到-271.1℃,人类第一次发现超流体,液氦变成了一种粘度与流动阻力为0的超流体,无视任何重力,可以向上流动过墙壁。

这些成因都涉及电子,原子交换电子的过程中出现形成链接与破坏链接,化学称之为“反应”。而供应与夺取电子的行为,化学分别定义为碱性酸性。

1890年以前,人类判断酸碱的方法只有1个,用舌头尝一下。

根据DS里的故事,应该有某个DSER曾经差点用这个动作去‘尝’一个化学品。各位可以挖一下看看他是谁,根他后面捶捶地。

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界发现这种方式实在太不靠谱了。化学家认识到其实酸本质上是提供质子,例如盐酸与水混合,HCL就会分离成H+和CL-。初期,化学家们认为提供H+的物质是酸。可是其他的物质虽然没有H,可是依然呈现酸性。
后期,化学家们改变认识,强调剥夺电子的CL-属于酸,酸由质子提供者角色变成了电子剥夺者角色。碱就被定义为电子提供者角色。

在现代化学里的酸,有很多并不能让人类尝出酸的感觉,这个理论强调了电子的行为,更能让科学界接受它的定义。

有个笑话,相信大家都听过,1个学生跑进教室举着玻璃瓶,大声嚷嚷我发现了万能溶剂,可以溶解一切东西。他的老师问,那你是怎么用玻璃瓶把它装起来的?

那么有没有可以溶解玻璃的酸?王水,这是许多人知道的最强酸。但是它也不能溶解玻璃。

根据酸的定义,2005年新西兰某人发明了一种硼酸,叫碳硼烷,PH-18。直观一点,纯水是PH7,比它低的都属于酸,人类的胃酸PH1(PS,前几天还有DSER叫嚷自己的胃酸多,老反酸,其实你的胃酸并不多,强度也同样维持在PH1,吃中和剂有帮助,但是你感觉到胃酸多并不是胃酸变强或变多有关,因此中和剂只能指标不能治本)。

PH每下降1,酸的强度提高10倍,这个碳硼酸PH-18,意味着是胃酸强度的10的19次方倍。这可不是人类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强酸!

早在70年代化学家合成了一种超强酸,他们用五氟化锑和氢氟酸混合一起,制造出PH-31的超强酸。这个比胃酸强10的32次方,腐蚀玻璃轻而易举,放进瓶子会立即腐蚀穿,然后腐蚀你的手,然后掉地上腐蚀楼板,再腐蚀下一层楼板,一直腐蚀穿地球!!(穿地球这个是笑话不要当真)。

回答一下老笑话里的问题,这玩意用特富龙材料制造的容器存放。

当然这是混合酸,单分组酸最强的还是05年发明的碳硼烷。可是这个最强的单分组酸居然是最平和的酸,不会腐蚀玻璃也不能腐蚀金属。因为它自己会生成一个稳定结构,自我供应电子变成稳定的惰性表象。
这玩意既然不能腐蚀东西,那有啥用处?恩,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也不清楚。化学家的解释是这个玩意虽然稳定,但是能够提供大量的质子,化学反应的时候添加这个酸,大量的质子可以让正在转移的电子凝固,而这种酸又很稳定,不会破坏其他原子结构,这时候就可以让科学家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反应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在研究巨复杂的氨基酸与病毒变化时,是个强有力的工具。

说到氨基酸,DSER里有几个人知道氨基酸的核心部分是碳?氧氮氢都是碳元素的下手。因此我们又自称为碳基生物。

氨基酸不断的串起来就变成了蛋白质。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包含有159种氨基酸。据说1892年为了命名它,洋鬼子创造了1185个字母的单词,每个重复的字符代表一个蛋白质,用这么长的单词精确的表述了这个病毒蛋白质的结构。

为什么氨基酸会串起来?很简单,也是电子的行为。

碳元素需要8个电子填满自己的外层,每个氨基酸一端有几个氧原子,另一端是1个氮原子,中间结合两个碳原子(不同氨基酸还含有氢,会有不同的结构分支,我们选最简单的结构介绍),8号氧原子外层有6个电子,它要抢2个电子很容易,6号碳比较麻烦,外层只有4个电子,要抢4个电子相对困难,因此碳到处寻找硬通货,谁给它都要,来者不拒。因此碳最多可以和4个其他的原子分享电子,这个让碳可以形成复杂的结构,甚至3D结构也很常见。大家熟悉的石墨球就是60个碳原子组成的3D结构,甚至被用来包裹其他的物质。钻石与碳黑的差异也是碳原子多变的代表作。氮原子也需要与其他原子分享电子,只不过没有碳那么变态。3个元素的特性让氨基酸很容易形成复杂的链接,每个氨基酸的碳原子分享一个电子给另一氨基酸尾巴的氮原子,巨大的链接形成了蛋白质。

好了,回头说说民科化学。各位DSER在各种保健品广告,化妆品广告,XXX广告里常可以看到以下广告词:本XX富含159种氨基酸,可以为人体提供XXX。。。。。。你现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反正我的第一反应是:病毒。

续7. 似是而非的人类认知 【core】2013-10-24 16:59:03

[回复]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core】2013-10-12 02:34:04′ 1641字节

自19世纪末开始到今天,是人类科技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在此之前人类还不认识原子,63年后人类才认识原子内部结构。这一年毛泽东问钱老,有比质子更小的的粒子吗?钱老说不知道,毛泽东也只能用哲学的态度说肯定会有。到今天,113年过去了,人类终于证实所谓的上帝粒子,它是构成我们物质世界的最小粒子。但是人类还没有认识这个世界。

土鳖学校有个恶习,背诵元素周期表。这个都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屎招。制定这个考试题目的人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民科,周期表一直都在增加与变化,各位找一找各个年代的周期表会发现,它在不断的成长。而且周期表也并不是只有土鳖课本上的模式,它完全可以做出金字塔的立体模型。本核桃多年没接触课本了,现在学校里还需要背诵周期表吗?如果要背诵,不知道他们如何背诵100号之后的那几个元素?更别提肯定会陆续增加与改名字的元素,土鳖的教育决策人会怎么看待?

还记得续3写的43号元素故事吗?其实当年除了日本人在争夺这个元素,德国人也在努力中。同一时期,德国人同样宣布发现了43号,并且将它命名为鎷,ID来源德国的普鲁士,哈哈,这个地区可是个火药桶,当年德国在这里打过大胜仗。要知道10年前德国才毁灭过欧洲,科学界对此忧心忡忡。由于德国人提纯的方法问题,43号元素非常少,而德国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把提纯数量加大了几千倍。其他科学家无法复制这个数量,注意是数量,不是结果。于是国际委员会里对这个错误大肆评击,拒不承认这个结果。

43号元素在自然界里十分稀少的原因是它太容易衰变成42号元素了。42号元素钼在当年是非常常用的元素,因为掺杂了钼的钢铁在1战中被用来生产炮管,战后这个合金又被用来生产汽油机汽缸。可以说是当年用途最广泛的合金钢。很自然的,当年全世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全球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就用了钼钢,这个材料也被用做固定其他物质的靶标。大量实验后废弃的钼钢就丢在废料堆里。

嗯,大家想到了什么没有?

用大量质子轰击钼,可以强行在42号元素里压一个质子进去,然后它就变成了43号元素!今天看来这个方法太简单太容易。可是当年实验人员根本就没去想过这个可能性。最终不是美国人,而是去访问的意大利人想到了这个关键点。他不动声色的向美国同行索取了一些轰击后的废料。
1937年,意大利人埃米利奥-塞格雷和卡罗-佩里尔发现了43号元素。为此德国人大为不满,他们穿准军装,带万字臂章去拜访塞格雷,与塞格雷大吵了1场。最终塞格雷顶住了政治压力,把43号元素命名为锝,意思是人造。这个非常符合43号的身份,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元素。

现代科学大发展到了这一年,各种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都初步已经具备了,包括原子内部结构,电子,量子论,相对论等等。电子的特性与8电子原则决定了人类能够认识世界基础。1925年,美国人鲍林发现了量子力学如何作用与化学键,量子力学决定着化学键的强度,长度,角度。这是量子论第一次被证明并非想象中的理论,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是组成我们世界的基础。鲍林证明了化学从根本上就是研究原子键(电子的交易)之间的形成与破坏。“化学能够被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再次鄙视土鳖教育部里面出题要求背诵周期表的大╳!)
鲍林的研究十分广泛,比如他是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地中海贫血,土鳖简称地贫)致死的原因:畸形的红细胞无法与氧气结合。这是首次将疾病原因追踪到电子的层面。这个研究让现代医学定了基调,只要最终不能追踪到电子层面的研究,都被认为是伪医学。例如中医的理论。1948年鲍林发现了蛋白质中独立的片段如何知道那种形状适合自己,又是与量子力学与电子的8原则有关。很可惜的是1953年他忽略了DNA。不过诺贝尔委员会还是承认他的努力,1954年用其他成果让鲍林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DNA被发现与遗传有关,经过60年的研究,到今天为止,我们比过去更深入的了解DNA,甚至已经挖掘到克隆的地步。可是人类似乎还没有完全抓住遗传的秘密,最新的某些理论认为,DNA并不能携带全部的遗传信息,有部分信息很有可能通过蛋白质遗传而不是DNA。
我们从一无所知,到似乎无所不知,只花了短短的113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全面了?我不这么认为,这个时间太短了,因此我在开头说过,今天正确的,明天未必正确。即便是现代医学基础:所有生物都基于量子力学与电子特性。这个定义也只刚刚被人类发现90年而已,DNA的遗传代码已经被证实承载的遗传信息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另一大堆的‘垃圾’信息里有些什么东西人类并不清楚。要知道,当年我们发现DNA的初期,DNA被认为是蛋白质的残余退化部分。今天我们认为是垃圾信息的部分,是否包含了我们没有认知的东西?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需要很多很多路要走。

这条路有多长?

其实并不长,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已经开始限制人类的想象力了。例如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基础性质取决与它的质子数量,电子特性决定了元素之间的关系。电子的特性符合我们人类发现的物理规律,能量越高,轨道越高,能量越低,轨道越低。但是轨道越高,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越慢,轨道越低,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越快。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有多快?DSER里有人想过没有?嗯?像光速一样快,对不?那么大家也知道相对论说,在人类能够认知的世界里“没有物质的速度能够快过光”。因此如果电子也符合相对论的定义,那么它的速度最快不可能快过光速。于是,围绕质子旋转的电子就有了一个极限值。当质子的数量增加,围绕它们旋转的电子速度就会增加。当质子数量增加到1个数值后,第一层电子的速度就会超过光速。

这个数值a=e/c (e是电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 经过多年核算,a的结果是1/137.0359。因此元素周期表,最高的是137号元素。这个分界点就是量子论与相对论的冲突点。(137号元素被命名为feynmanium,取自第一个注意这个矛盾现象的科学家名字)

各位DSER,你认为会不会出现138号元素?

你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否民科化学家哦!^_^

续8,不断前进的科学与不断阻碍前进的伪科学(另论DSER的研究) 【core】2013-10-28 14:02:10

[回复] 之前说过把民科里的化学部分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加上今天发生的掰开铀块的百度民科资料大讨论,我觉得先上一部分历史介绍吧。也不能算民科,因为:【core】2013-10-12 02:34:04′ 1641字节

之前说过,今天是科学明天是伪科学的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最经典的是宇宙论,过去认为大地是平的,然后地球中心论出现了,再下来太阳中心论出现了。期间还烧死一个科学家,这个 Shi Jian 在科学界不断的被提起,是科学界抗拒世俗政治势力,宗教势力入侵的范例,只要有任意一个 Zheng Fu 试图影响科学,就会让科学家们想起被烧死的前辈,就在几周前,传出GLA限制TB天文学家参与科学家聚会,全球的天文学家都跳出来抵制GLA举办会议,立即有科学家建议会议改到不禁止科学家参与的国家举行。

但是,即便排除政治与宗教的干扰,科学界内自己仍然会产生斗争,许多新理论往往都要旧理论支持者死决了才会普及。由地球中心论到太阳中心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要解释行星的运行轨迹就要不断的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由简单的环绕变成大圈套小圈的轨道,这个现象被称呼为“本轮”,这个也是科学界十分忌讳的现象,如果为了解释一个现象,不断的用现有理论套上套,弄的复杂无比,那么很有可能是现行理论有缺陷,出现本轮情况。科学界一向认为,最简介干净的理论是最真实的。

幸好,进入19世纪后,科学家们都能够用更开放的态度对待不符合自己过去认知的新理论。续7介绍过的梅林,尽管他发现了量子力学是构成原子键形成的基础,是氨基酸能够组合成蛋白质的原因。但是因为他的‘想法’不够开放,在1953年明明发现自己提出的3螺旋DNA模型有无法解释的情况,还是习惯用经验替代结果,拒绝承认他带领的研究生提出双螺旋结构,因而错失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不过梅林完全没有过去古老科学家的陋习,当双螺旋结构更符合实验结果时,他大方的承认了双螺旋结构。

可是经验科学的习惯还是伴随着梅林的一生,梅林身体一向比较差,很容易感冒。他发现大量服用维生素后发现对他的感冒体质改善很大,于是梅林兴高采烈的到处宣扬维生素C可以治疗感冒,现代医学对此富有争议,没有明确的研究支持这种说法,可是这个经验已经随着保健品热被宣扬开。你相信维生素C能够治疗感冒吗?这个与相信中医理论能够治病是一样的经验科学。就DSER来说,算盘一出现,股市大跌,这个也是经验科学。

旧人不死,旧理论不止。在19世纪初期更明显,科学家们还死抱着旧经验不放手,拒绝不承认新理论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真正依赖推理的科学领域一样需要大量的经验科学辅助。例如射精龙的工作,古生物生态研究。要是大象在远古就灭绝了,那么挖掘出大象骨骼后,射精龙会画个什么样子的动物出来呢?重建出来的绝对是个超巨的,长着长长獠牙的硕鼠。而不会是个长鼻子吃植物的大象。射精龙在他的微信上封面是一只漂亮的蓝色鸟,我问他,为什么是蓝色而不涂成BT论坛的屎黄屎黄。射精龙的回答:“蓝色漂亮点。”

射精龙你个死BT,是你的狗伊娃认为蓝色漂亮吧?!

其实我们不了解那些动物的真正形态,包括它的花纹,有没有大肚子,长鼻子,毛发长短,有几个胃,有没有驼峰,甚至我们没有看到针鼹之前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个版主叫‘加特林’对不?古生物学家可以根据骨骼判断灭绝生物的肌肉组织,体力,大小,吃什么,甚至交配方式等等,要警惕的是不要推论过头。

什么理论会出现推论过头?宗教是这个现象的重灾区,DS前几天转了个帖子,说出现一个女活佛,可以不吃不喝活13.2亿年。没错,其他的数据我都不太记得了,这个时间倒是很清晰的印在脑里。别说不吃不喝,就是白吃白喝也成啊。不知道他们如何计算出来这么准确的时间。在1650年,西方的神学试图用科学的办法(数学)通过圣经族谱推论上帝什么时候创造了这个世界。 结论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创造了世界。这个想象力太低,好歹土鳖还上下5K年呢。

到了近代,物理学家通过热力-动力学方程式推算地球的年纪。当时科学家已经知道地球的热量正在不断的辐射到寒冷的太空。通过损失热量的速度,就能反推到地球每个岩石都融化状态的时间。开尔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热力学大师,也是当时的英国爵士。在1900年前,得出的结论是地球诞生于2000W年前。但是其他学科的证据都表明地球的年龄不可能这么短,达尔文支出2000W年不可能让地球进化出人类,地质学家也提2000W年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内形成山脉。但是同样没有人能够推翻开尔文爵士的计算结果。

直到卢瑟福开始研究放射性中出现的阿尔法粒子。铀原子抛弃2个a粒子,衰变成钍,钍再抛弃1个a粒子变成镭,镭继续抛弃a粒子,转变成氡,然后氡变成钋,钋继续衰变成铅。卢瑟福意识到正是衰变时候释放的a粒子形成了岩石里的氦气泡。而氦气泡因为电子8原则的原因,它永远不会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因此岩石里的氦气泡一定是放射性衰变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其他物质生产的。因此如果岩石里含有大量的氦,就证明这个岩石非常古老。而衰变会产生热量,这个额外的热量让开尔文爵士的热损失方式计算地球年纪出现大偏差。

1904年,卢瑟福准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要知道4年后他才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4年的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研究员。在剑桥大学安排演讲的时候,开尔文爵士到场了。如果他胆敢不提前与开尔文爵士沟通就推翻开尔文爵士的理论,会立即让卢瑟福丢调职位,当年固执的科学家比现在多得多。而开尔文爵士就是其中的顽固派,即便居里夫人亲自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镭让他了解放射性,开尔文还是不接受放射性理论。卢瑟福小心翼翼的开始发表自己研究报告,忽然他注意到80多岁爵士在打瞌睡,老人通常会犯困。卢瑟福大喜过望,快马加鞭的向开尔文热损理论发起攻击。正讲着兴头上,准备下结论判热损失理论在计算地球年纪结果死刑的关键时刻,开尔文爵士醒了!

这真TMD坑爹啊!

卢瑟福的囧样,估计大家能想象的出来。幸好科学家的脑袋灵活,卢瑟福立即转口,借用开尔文爵士论文里的一句严谨前提条件:除非有人发现额外的热源存在地球之上。卢瑟福急中生智抬出这句话,并且大肆吹捧开尔文爵士,说开尔文爵士早年就注意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所以才在论文里预先埋下伏笔,开尔文爵士是天才等等等。。。虽然这一关逃过去了,卢瑟福可不敢再接再厉对这论点继续发表文章,他小心翼翼的等到开尔文爵士在1907年去世,才公布出他的辐射衰减理论计算出结果,地球的年纪是5亿年。嗯,你想到了什么?错误的,对不?那是当然的,我说过今天是科学,明天就是伪科学。几年后,根据他的理论,其他科学家把地球的年纪继续推前到20亿年。(嗯哼,还是错的。),不过在20世纪初这个结论已经让人类终于理解宇宙尺度的时间是多么巨大,人类连小泡泡都算不上。

到底地球年纪有多长?!!

利用衰减理论,与元素周期表,科学家发现一种物质,‘锆’。这玩意超像钻石,记得过去有DSER问过能否拿这玩意骗领导。锆有个特性是其他岩石没有的,就是它会把铀元素吸收进身体,然后把铅排挤出身体。可是铀会衰减,最后变成铅,记得上面写的衰减过程吗?这时候锆已经凝固,因此铅原子就留在锆石身体里了。只要测试锆石里的铅铀比就知道这个石头有多老。

那么地球的年纪到底有多老?

你自己放狗啊,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个新理论告诉你50亿年还是太保守了?

更新日期: 2015-10-09 15:26:53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格佩特提出原子核里的质子与中子也是分层排列,与电子分层一样。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